人民日报时评:暑期游学拒绝“人在由安徽公考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ahgkpx)订阅安徽公考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下列微信群:
游学的落脚点是“学”,因为它应是青春与理想的聚会,是求学与游历的契合,而不能沦为充斥着商业气息的游戏
当地时间7月6日,韩亚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美国旧金山失事,两名参加赴美夏令营的中国女生不幸蒙难。据报道,失事客机上共有70名中国师生,都是赴美的学生夏令营成员。人们在为两名遇难女生悲戚的同时,也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国内的游学市场。
近年来,游学市场呈井喷式增长。浙江杭州一位旅行社的从业人士透露,“今年,光是学校游学业务就比去年增长了40%到50%”,学校对游学的“钟爱”,成为各旅行社和培训机构紧盯的一块“肥肉”。“表面繁荣”的游学市场背后,也呈现出野蛮生长的一面:层层转包,学校游走在盈利与非盈利之间,到名校游学成了“到此一游”……
从19世纪的留美学童容闳,到改革开放之初走出国门的学子,那几代人的留学潮,往往胸怀放眼世界的梦想,凝含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且仅是少数人的“专利”。而今天,无论游学还是留学,都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早被剥离了依附在其身上的宏大叙事,只要家庭承受得起,且家长有意愿、孩子有兴趣,谁都可留学和游学。据保守估计,仅杭州一地,今年暑假就有上万名中小学生出国游学,兹是一证。
与留学、游学大众化相对应的,是留学、游学的产业化。但应该明晰,产业化等于规模化,并不等于规范化。肥硕的游学市场,处处都是商机,满目皆是利益,谁不想分一杯羹?据相关调查可知,一些没有出境资质的旅行社,居然也敢接游学项目,接手后转包给到达地的旅行社,由他们来办理相关事务。此外,有些小的留学机构接了游学项目后,也会再转卖给旅行社。值得深思的是,一些学校敢于将学生交给那些缺乏资质的机构,这除了贪图便宜,是否还有其它利益瓜葛呢?
消费学生,把学生当成赚钱工具,这样的学校显然缺乏基本的责任和道义。在这种商业逻辑下,面对学校的软硬兼施,很少有家长敢不就范。不仅如此,不少学校不和家长签订安全协议,教师的出国费用也由学生埋单。家长花了大把的钱,本希望孩子能见世面、开眼界,学到真东西,没承想,孩子却遭遇“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