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9月备考时事汇总(第4周)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安徽公考网发布时间:2022-09-30 09:54:32[ 字体:   ]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9月备考时事汇总(第4周)由安徽公考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ahgkpx)订阅安徽公考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下列微信群:

进群二维码

 

图片

本周热点 


1、警惕“山寨证书”规范职业培训市场

2、让“饭圈”乱象回归清朗

3、直播电商成为经济新增长极

4、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图片

 

 

 

 

No.1

警惕“山寨证书”规范职业培训



 

 

【热点背景】

 

近年来,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广告:“家庭教育指导资格证”7980元代考包过、“碳排放管理高级证”兼职挂靠月入过万元、“整理收纳名师培训”10天速成取证……而这实际上是一些培训机构假冒权威机构名义制造的“山寨证书”。此类“山寨证书”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如何规范职业培训市场秩序已然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热点分析】

 

一、分析现象所带来的危害

 

1、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大量的“时财”消耗的前提下,最终换来的却是“山寨证书”,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严重扰乱职业培训市场秩序。一些违规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展,严重损害了职业培训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与公信力,不利于职业技能培训行业的发展,严重扰乱了职业培训市场。

 

二、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1、培训机构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对人社局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也缺乏认知。还有部分消费者错误认知“高薪挂靠”,存在“轻轻松松赚大钱”的错误思想。

 

2、新职业的相关政策存在空白。各种新业态,新职位缺乏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机制,部分培训机构凭借其他职业的资格证书炮制所谓的新职业资格证书,用来牟取非法利益。

 

3、监管、查证、维权的难度大。随着疫情的常态化,大多数培训机构都将报名和培训转移到了线上,这也使得相关部门在监督管理上存在难点。

 

三、如何规范职业培训市场秩序

 

1、扼杀“违规培训”的不良风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相关部门可以积极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的专项整治行动,对存在违规操作,夸大宣传等乱象的培训机构依法依规进行处罚,责令其停业整改,并将结果进行公示,警示其他培训机构,遏制不良风气的蔓延。

 

2、提高消费者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进学校、入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专题讲座,邀请正规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学会识别骗局。另一方面用好线上渠道,通过拍摄抖音小视频,推送新闻稿的形式,将常见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警惕心理,端正消费者对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谨防陷入“培训陷阱”。

 

3、完善新职业的配套设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可以积极联合新行业的从业人员共同讨论,确定新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机制,并在官方的渠道进行公示,及时填补“空缺”,不让不法分子“有洞可钻”。

 

 

 

No.2

让“饭圈”乱象回归清朗



 

 

【热点背景】

 

“偶像崇拜”愈演愈烈,“饭圈”几乎成了“怪圈”,打着“爱偶像”的名义侵犯他人权益,中央网信办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明确了各方责任,作出了刚性要求,直击“饭圈”乱象问题。

 

【热点分析】

 

一、结合“饭圈文化”乱象分析影响

 

1、破坏社会秩序。饭圈参与者无界限意识,如通过不法渠道购买明星的航班、酒店等侵犯他人权益,在明星出没的机场、酒店等聚集,严重影响正常秩序,增加了运营难度和成本。

 

2、污染网络生态。通过网络吸引粉丝给自家偶像产品支付费用,很多未成年人卷入其中,出现有损自家偶像的言论,会引发网络暴力,影响网络生态。

 

3、误导价值观念。在“饭圈”,有没有作品不重要,甚至有没有才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流量、热度、话题和人气。在“饭圈”,艺人只要有疯狂粉丝、充足流量、爆款话题和网络热度,就有可能“C位”出道。这些失德违法艺人对广大青少年产生极为负面的价值误导。

 

二、分析“饭圈文化”乱象产生原因。

 

1、粉丝盲目从众心理。追星者丧失理智,认为“饭圈”能妄圈天下,造成严重的负能量外溢。加入“饭圈”的多是年轻人,其中有不少还未成年,他们与主流舆论之间,存有天然的代沟,并不能很好自我控制和自我认知。

 

2、艺人失德失范严重。部分青年艺人目无法纪、言行“毁三观”,业务不精却名利双收、日进斗金而为富不仁、“仙气飘飘”却“出口成脏”、从私德败坏走到违法乱纪、丧失民族大义还惺惺作态。

 

三、提出解决“饭圈”乱象的建议对策。

 

1、规范资本市场。在娱乐业日渐工业化的时代,偶像的产出应该有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取向的成熟完整的偶像生产机制,遏制娱乐经济在失序中野蛮生长。

 

2、重塑行业观念。敦促演艺人士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用艺术造诣做骨骼,用人格修养做经脉,用优秀作品做肌体,才能成为真正的优质偶像。

 

3、理性引导观念。针对粉丝的一些情绪化和不理智行为,要呼吁社会、家庭、学校和演艺行业共同努力,规避“饭圈”消极影响,呼吁年轻人理性追星,净化娱乐生态。

 

 

 

No.3

直播电商成为经济新增长极



 

 

【热点背景】

 

近两年来,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不断创新模式,直播经济尤为引人注目。电商的发展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而直播带货则是又一个致富密码。在网红主播挑起“大梁”的同时,县长、局长也纷纷亮相直播间,为本地特色产品呐喊助力。

 

【热点分析】

 

互联网的发展让直播经济闯入人们的视野,疫情的影响更是让直播经济驶入了快车道,直播经济正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一抹亮色,成为激活消费重启的新动力。

 

一、发展直播经济的意义。

 

1、利于提振经济。

2、助力群众增收。

3、彰显了干部的担当。

 

二、注意在发展直播经济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要注意直播经济也一直与不诚信经营、饥饿营销、恶意炒作等质疑之声相伴。一味追求“流量至上”和野蛮扩张,导致直播经济乱象滋生。

 

2、直播经济监管难、不规范,主播违规操作等问题随之而来加剧消费者的不信任感,不利于刺激消费。

 

3、干部直播带货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受到质疑既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到政府的形象。

 

三、直播经济要真正成为经济新增长极,需要规范引导。

 

1、要把好品质关。特别是有些干部化身为“带货主播”,代表政府信用,更要讲技巧、重品质、树品牌、立口碑。只有拿出货真价实的好商品,诚心对待顾客,直播经济才会更好。

 

2、发挥群众力量。培养直播带货人才,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孵化网红主播、全民主播,扩大覆盖面;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消费者刺激市场供需平衡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到理性消费。

 

3、政府加大扶持。结合各城市实际发展目标要求,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从加大招引力度、鼓励做大做强、建设直播电商园区、树立直播示范标杆等多维度完善政策扶持,促进直播经济更好的发展。

 

4、市场加强自律。通过“实名制”“黑名单”等方式,调查核实各账号真伪,对于好评度高商家加大推广,对于涉嫌违规操作商家采取封停处罚,提升行业人职业操守和“红线”意识。

 

 

 

No.4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



 

 

【热点背景】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多点散发的国内疫情,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服务业发展韧性显现,实体经济呈企稳回升态势,发挥了宏观经济大盘“压舱石”作用。

 

【热点分析】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抓住数字化变革重要机遇,全方位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分析:

 

1、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

 

2、数字经济是创新活跃、要素密集、辐射广泛的重要领域。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能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出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有助于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及业态创新。

 

3、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是促进竞争范式转换的前提。有助于推动竞争范式从企业竞争、产业竞争、供应链竞争迈向数字生态竞争,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的对策:

 

(1)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从战略层面精准把握融合发展的总体趋势、方向定位、主攻领域以及突破重点,构筑富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体系,使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加速器,抢占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2)利用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赋能全产业链协同和跨领域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用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发挥好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充分释放技术红利和创新红利,努力催生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3)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数据、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优化配置,集聚更多创新型企业和专业化人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